早在?#33322;?#20048;府《子夜四十歌》中,就有一首《秋有月》描写:“仰头望明月,寄情千里光。”中秋节以月之圆寓意人之团圆,寄托?#23492;?#25925;乡,?#23492;?#20146;人之情,百姓也在这天祈盼丰收、幸福,中秋节成为中国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自古以来,人们每逢中秋佳节,总会向远方的亲人表达?#23492;?#21644;祝福之情,但是人们交流情感,互送吉语?#20999;?#35201;形式来体现的,古有“名帖”、“贺卡”、“书信”,今有电话、短信等,不一而足、形式多样。
贺卡初期叫“名帖”,以介绍自己为主,西汉称之“谒”,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“拜谒”,东汉后叫“名刺”,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,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。说来非常有意思,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,以示郑重。但到了宋朝,商业气息浓厚,人们也日渐繁忙,故不能亲送者,派仆人呈送,逐渐形成风俗。由于贺卡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,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,久而久之,贺语就出?#33267;?#31243;式化,言简意赅、讲究喜庆、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。
名刺
诗词也是古代名?#25628;?#22763;表达?#23492;睢?#31069;福的常用载体。唐代以来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?#21152;?#21647;月的诗句,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。据统计,在4万余首唐诗中,写到八月十五赏月的诗歌共有111?#31069;?#20854;中比?#29616;?#21517;的有杜甫的《八月十五夜月》、韩愈的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》、刘禹锡的《八月十五日夜观月》等。
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,但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,是宋代词人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:“明?#24405;?#26102;有,把酒?#26159;?#22825;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?#25991;輟?#25105;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转朱阁,低?#19981;В?#29031;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?#20445;?#27492;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节之夜,?#23492;?#33258;己的弟弟“子由”而写的。那天他喝醉了,不能自已,感?#25104;?#19990;,狂?#30460;?#22825;,想及亲友,发出了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吟啸。这一声长啸,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、共勉的永恒绝唱。
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,人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中秋问候呢?视频、电话、短信、微信等媒介可以拉近各在异乡的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。人们在祝福用语上?#19981;?#29992;上一些成语、谚语和?#23376;鎩?#25104;语如“花好月圆、月白风清”。谚语如“人逢喜事尤其乐,月到中秋分外明;天上月圆,人间月半,月月月圆逢月半等等。”
点击#乡音话中秋#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送中秋祝福
无论历史如何演变,这一轮明?#24405;?#25176;了太多人的?#23492;?#21644;希望,这一声声祝福、这一声声想念,总在一瞬间触动?#21335;搖?#34164;湿眼角。愿你?#22812;?#26126;月、共团圆!中秋之夜,再多的祝福也不嫌满,用“乡音”送上一声祝福,也许更近、更暖。